风机塔架,作为支撑风机叶片与机舱的关键结构,需承受巨大的风力、重力以及复杂的动态载荷,同时还要抵御雷电、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一旦塔架出现垂直度偏差、水平位移或者沉降异常,风机的运行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倒塔等灾难性事故,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所以,精准的观测工作对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预防事故发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大唐某风机塔架的观测现场,揭开这项工作的神秘面纱。
垂直度,简单来说,就是风机塔架相对于垂直基准线的偏离程度 。在理想状态下,风机塔架应与地面保持严格垂直,这样才能使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均匀受力,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一旦塔架出现垂直度偏差,哪怕只是极其微小的角度,都会对风机产生一系列严重影响。
从力学角度来看,垂直度偏差会改变风机的受力分布。原本均匀作用在塔架上的风力、重力等载荷,会因为垂直度问题而集中在塔架的某些局部区域,使得这些部位承受远超设计标准的应力 。长期处于这种不均衡的受力状态下,塔架结构会逐渐出现疲劳损伤,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比如,当塔架向一侧倾斜时,靠近倾斜方向的塔壁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另一侧则承受更大的拉力,这种不均匀的应力容易导致塔架材料出现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裂缝不断扩展,最终可能引发塔架断裂等严重事故。
在风机的运行过程中,垂直度偏差还会引发振动问题。风机的叶片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周期性的激振力,正常情况下,垂直的塔架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激振力传递和分散,使风机保持平稳运行。但如果塔架垂直度不足,激振力就无法均匀传递,从而引发塔架的异常振动。这种振动不仅会影响风机的发电效率,导致发电量波动,还会进一步加剧塔架结构的疲劳损坏,形成恶性循环 。想象一下,一个垂直度有问题的风机,就像一个站立不稳的巨人,在强风的吹拂下,不断摇晃、颤抖,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
水平度主要描述的是风机基础平面相对水平基准面的平行程度,它关乎着风机整体的稳定性。风机基础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只有基础保持良好的水平度,风机才能稳稳地矗立在地面上,正常运转。
如果风机基础的水平度出现偏差,可能会导致风机塔架在安装过程中就无法达到设计的垂直度要求 。即使在安装时通过一些临时措施勉强使塔架垂直,但由于基础的不平整,风机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受到额外的扭矩和剪切力作用。这些额外的力会对塔架与基础的连接部位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连接螺栓松动、基础混凝土开裂等问题,进而影响风机的正常运行 。例如,在一些山区风电场,由于地形复杂,基础施工难度较大,如果在基础浇筑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水平度,就容易出现风机运行一段时间后基础下沉不均匀,塔架倾斜的情况。
此外,水平度不佳还会对风机的传动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风机的传动系统是将叶片捕获的风能转化为机械能,并最终传递给发电机的关键部件,其正常运行依赖于各部件之间精确的对中。如果风机基础不水平,会导致传动系统的各部件发生偏移,使得齿轮之间的啮合不均匀,轴承的负荷分布不均,从而加速传动系统部件的磨损,增加故障发生的概率,降低风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这就好比一辆汽车,如果四个轮子不在同一水平面上,行驶过程中不仅会颠簸,还会对轮胎、悬挂系统等造成额外的损耗,影响行车安全和车辆寿命。
沉降观测是指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对风机基础及其周边地基的下沉情况进行持续、系统的监测,获取风机基础沉降数据 。这些数据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直观地反映出风机基础下方地基的稳定性状况。
风机基础沉降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地基土的性质、地下水位的变化、基础的承载能力以及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动荷载等 。如果地基土的压缩性较高,在风机基础的重压下,就容易发生沉降。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地基土的有效应力增加,也会导致地基沉降 。而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叶片旋转产生的巨大动荷载会不断作用于基础,长期积累下来,也可能引起基础沉降。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地基的异常沉降情况 。当沉降速率超过一定范围,或者各观测点之间的沉降差异过大时,就表明地基可能存在潜在的问题,如地基土的不均匀压缩、局部土体的破坏等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随着沉降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风机塔架倾斜、水平度超标,最终威胁到风机的安全运行 。比如,在某些软土地基上建设的风电场,由于软土的特性,风机基础在运行初期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沉降,如果不能及时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可能会持续发展,最终导致风机倒塌。所以,沉降观测是预防风机基础因沉降问题而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及时采取地基加固、调整等措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保障风机的长期稳定运行。
1. 全站仪前方交会法:全站仪前方交会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它通过在地面上选择两个合适的观测点,利用三角函数原理来计算风机塔架顶部和底部中心的坐标,从而得出塔架的垂直度偏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观测点选择:在距离风机塔架约 1.5 倍其高度的水平距离处,挑选两个便于观测且相互通视的点 A 和 B。这两点与风机塔架应大致成 90° 角,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例如,若风机塔架高度为 80 米,那么观测点 A 和 B 与塔架的距离应在 120 米左右。同时,要确保观测点周围视野开阔,没有遮挡物影响观测视线。
◦ 仪器架设:在观测点 A 和 B 处分别架设全站仪,并进行精确整平、对中操作,使仪器处于最佳观测状态 。在架设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全站仪的操作规程进行,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精度。例如,使用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将全站仪的中心精确对准观测点,然后通过调节脚螺旋,使仪器的水准气泡居中,保证仪器的水平度。
◦ 角度测量:在控制点 A 处,全站仪瞄准风机塔架顶部的某一点,测量出该点与观测点 A 和 B 连线之间的夹角 α;同样,在控制点 B 处,全站仪瞄准风机塔架顶部的同一点,测量出该点与观测点 B 和 A 连线之间的夹角 β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每个角度需测量多次,一般不少于 3 次,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 坐标计算:根据测量得到的角度 α、β 以及观测点 A 和 B 的已知坐标,利用前方交会计算公式,计算出风机塔架顶部中心的坐标(X1,Y1) 。同理,通过测量塔架底部相应点的角度,计算出塔架底部中心的坐标(X2,Y2) 。公式如下:
X_1=\frac{X_A\cot\beta + X_B\cot\alpha + Y_B - Y_A}{\cot\alpha + \cot\beta}
Y_1=\frac{Y_A\cot\beta + Y_B\cot\alpha + X_A - X_B}{\cot\alpha + \cot\beta}
(其中,X_A、Y_A为观测点 A 的坐标,X_B、Y_B为观测点 B 的坐标,\alpha、\beta为测量得到的角度)
◦ 垂直度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塔架顶部和底部中心的坐标,计算出两点之间的水平偏移量\Delta X和\Delta Y,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总的水平偏移量L=\sqrt{\Delta X^2+\Delta Y^2} 。最后,根据塔架的高度 H,计算出垂直度h = L / H 。例如,如果计算得到的水平偏移量为 50 毫米,塔架高度为 80 米(即 80000 毫米),那么垂直度h = 50 / 80000 = 0.000625,即塔架垂直度偏差为 0.625‰ 。
1. 三点画圆法:三点画圆法是利用在风机塔架同一高度截面上选取三个点,通过测量这三个点到塔架底部某一基准点的距离,来确定该截面圆心的位置,进而计算出塔架的垂直度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测点布置:在风机塔架顶部和底部同一高度的截面上,均匀选取三个点,分别标记为 P1、P2、P3 。这三个点应尽量分布均匀,例如在圆周上间隔 120° 分布,以保证测量结果的代表性。同时,在塔架底部确定一个基准点 O,作为测量的起始点 。
◦ 距离测量:使用全站仪或其他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出三个测点 P1、P2、P3 到基准点 O 的距离,记为L_1、L_2、L_3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测量工具的精度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例如,使用全站仪进行距离测量时,要保证仪器的对中、整平精度,以及测量视线的通畅。
◦ 圆心计算:根据测量得到的三个距离L_1、L_2、L_3,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该截面的圆心位置O' 。具体计算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三角形的几何关系来求解 。例如,可以先根据三个点构成的三角形,计算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R,然后根据圆心与三个点的距离关系,确定圆心的坐标 。
◦ 垂直度计算:计算出塔架顶部和底部截面圆心的水平偏移量\Delta X和\Delta Y,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总的水平偏移量L=\sqrt{\Delta X^2+\Delta Y^2} 。最后,根据塔架的高度 H,计算出垂直度h = L / H 。与全站仪前方交会法类似,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得到风机塔架的垂直度偏差 。
1. 水准仪测量:水准仪测量是一种传统且常用的水平度观测方法,它基于水平视线测量两点之间高差的原理,来确定风机基础的水平度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仪器架设:在风机基础附近选择一个稳固的位置架设水准仪,确保仪器在观测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移或晃动 。例如,选择在基础旁边的坚实地面上,使用三脚架将水准仪架设平稳,并通过调节脚螺旋使水准仪的水准气泡居中,保证仪器的水平状态 。
◦ 测点布置:在风机基础的基础环法兰面上,均匀选取多个测点,一般根据法兰直径大小确定,通常选取 8 - 12 个测点,按圆周等分布置 。这些测点应能全面反映基础环法兰面的水平情况 。例如,对于直径较大的基础环,可适当增加测点数量,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
◦ 测量读数:将水准尺分别立在各个测点上,通过水准仪读取水准尺上的读数 。为了减少误差,每个测点需测量 3 次取平均值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水准尺的垂直,避免倾斜导致读数不准确 。例如,使用带有水准器的水准尺,在立尺时确保水准器气泡居中,保证水准尺垂直于地面 。
◦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得到的各个测点的读数,计算出各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差 。通常选择其中一个测点作为基准点,将其他测点的读数与基准点读数相比较,得到高差 。然后,根据高差数据绘制水平度偏差曲线图,直观地展示基础环法兰面的水平度情况 。通过分析曲线图,可以确定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并计算出整体平面度误差 。例如,如果基准点读数为 1.500 米,某测点读数为 1.505 米,那么该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差为 0.005 米 。
1. 专用测量装置测量:除了水准仪测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专用的测量装置来检测风机基础的水平度,如电子水平仪、激光水平仪等 。这些专用测量装置具有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测量速度快等优点 。以电子水平仪为例,其操作步骤如下:
◦ 设备准备:选择精度符合要求的电子水平仪,并确保其电量充足、功能正常 。在使用前,对电子水平仪进行校准,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例如,按照电子水平仪的使用说明书,进行零点校准和精度校准操作 。
◦ 测点布置:与水准仪测量类似,在风机基础的基础环法兰面上均匀选取多个测点 。
◦ 测量操作:将电子水平仪放置在测点上,待仪器稳定后,读取仪器显示的水平度数据 。电子水平仪会自动测量并显示出测点相对于水平基准面的倾斜角度或高差,测量结果直接以数字形式显示,直观方便 。例如,电子水平仪显示某测点的倾斜角度为 0.05°,表示该测点相对于水平基准面有 0.05° 的倾斜 。
◦ 数据处理:将各个测点的测量数据记录下来,通过数据分析软件或手动计算,评估风机基础的水平度情况 。与水准仪测量的数据处理方式类似,可以计算出各测点之间的高差、绘制水平度偏差图等 。同时,一些先进的电子水平仪还可以直接与计算机连接,实现数据的自动传输和分析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1. 水准测量法:水准测量法是沉降观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利用水准仪测量观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高差变化,来确定风机基础的沉降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基准点和观测点设置:在风机基础周围稳定的区域设置基准点,这些基准点应不受风机基础沉降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提供稳定的高程基准 。例如,选择在远离风机基础的坚硬岩石或稳定的建筑物基础上设置基准点 。同时,在风机基础上均匀布置观测点,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风机基础的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在基础的四个角和中心位置设置观测点 。
◦ 仪器观测:使用高精度水准仪,按照一定的观测路线,依次测量各个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差 。在观测过程中,要遵循 “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 的原则,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先从基准点开始,测量到第一个观测点,再依次测量其他观测点,形成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 。为了减少误差,每个观测点的测量应进行多次,一般往返观测或进行偶数测站观测,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
◦ 数据记录与处理:详细记录每次观测的时间、观测点的编号、测量高差等数据 。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出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量 。沉降量等于本次观测的高差减去上次观测的高差 。通过绘制沉降量 - 时间曲线,可以直观地了解风机基础的沉降变化趋势 。例如,如果第一次观测某观测点的高差为 1.200 米,第二次观测为 1.198 米,那么该观测点的沉降量为 0.002 米 。
1. 基于图像数据的三维模型分析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数据的三维模型分析法在沉降观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这种方法通过对风机基础进行多角度的图像采集,利用计算机软件构建三维模型,然后通过分析模型中观测点的坐标变化来确定沉降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图像采集:使用高分辨率相机对风机基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 。拍摄时要保证光线充足、视角合适,确保能够清晰地获取基础表面的特征信息 。例如,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进行拍摄,以获取更全面的图像数据 。同时,可以在基础表面设置一些明显的标志点,便于在图像分析中准确识别和定位 。
◦ 三维模型构建: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导入到专业的三维建模软件中,利用摄影测量原理和算法,构建风机基础的三维模型 。在建模过程中,软件会自动识别图像中的特征点,并通过计算这些特征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生成三维模型 。例如,通过对多张图像中同一标志点的识别和匹配,确定该标志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从而构建出整个基础的三维模型 。
◦ 沉降分析:在构建好的三维模型中,选取需要监测的观测点,并记录其初始坐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对风机基础进行图像采集和三维模型构建,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模型中观测点的坐标变化,计算出观测点的沉降量和沉降方向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示风机基础的整体变形情况,并且能够对基础的微小变形进行精确测量 。例如,通过软件分析发现某观测点在 Z 轴方向上的坐标变化了 5 毫米,说明该观测点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 5 毫米的沉降 。
在完成大唐风机塔架垂直度、水平及沉降观测后,大量的原始数据涌入,这些数据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蕴含着风机塔架状态的关键信息,但也夹杂着各种误差和干扰。数据处理的第一步是数据清洗,通过仔细检查和分析,识别并剔除那些明显错误或异常的数据点。例如,在垂直度观测数据中,如果出现某个测量值与其他数据相差悬殊,且经过核实并非测量方法或仪器故障导致,那么这个数据点就可能是异常值,需要从数据集中去除 。这就好比在一堆珍珠中挑出那颗形状、色泽都格格不入的石子,确保数据的纯净度。
数据清洗完成后,接下来进行数据计算。对于垂直度观测数据,根据全站仪前方交会法或三点画圆法测量得到的角度、距离等原始数据,运用相应的数学公式进行精确计算,得出塔架的垂直度偏差数值 。在水平度观测中,依据水准仪或专用测量装置测量的读数,计算出各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高差,进而确定基础的水平度偏差 。沉降观测数据则通过前后两次观测高差的差值,计算出每个观测点的沉降量 。这些计算过程就像是将璞玉按照精确的工艺进行切割、打磨,使其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价值。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特征,还需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算数据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统计量,这些统计量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重要信息 。例如,通过计算沉降观测数据的标准差,可以了解各观测点沉降量的波动情况,标准差越大,说明沉降量的离散程度越高,可能意味着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较为明显 。同时,绘制数据分布图,如垂直度偏差的频率直方图、沉降量的散点图等,从图形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分布规律和异常情况 。这一步就像是为打磨好的玉器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使其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趋势分析是基于处理后的数据,通过绘制时间 - 沉降曲线、垂直度变化曲线等,深入分析风机塔架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从而预测其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时间 - 沉降曲线为例,在坐标系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沉降量,将每次沉降观测得到的数据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连接,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 。如果曲线呈现出逐渐上升且斜率不断增大的趋势,说明风机基础的沉降速率在加快,可能存在地基不稳定的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并进一步分析原因 。比如,在某些软土地基上的风机,随着时间推移,地基土的压缩性逐渐显现,导致沉降量不断增加,从时间 - 沉降曲线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趋势 。
垂直度变化曲线则以时间为横坐标,垂直度偏差为纵坐标 。通过观察曲线的走向和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塔架垂直度的变化趋势 。如果曲线出现明显的波动,且偏差值逐渐超出正常范围,可能预示着塔架结构受到了异常的外力作用,如强风、地震等,或者塔架自身结构出现了损坏 。例如,在一次台风过后,对某风机塔架进行垂直度观测,发现垂直度变化曲线在台风过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且偏差值有所增大,这表明台风对塔架的垂直度产生了影响,需要进一步检查塔架结构的完整性 。
除了绘制曲线进行直观分析外,还可以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趋势预测 。常用的模型有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平滑模型等 。线性回归模型假设数据的变化趋势是线性的,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得到一个线性方程,从而预测未来的数据值 。指数平滑模型则更注重近期数据的影响,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能够更好地适应数据的动态变化 。通过这些模型的应用,可以提前预测风机塔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沉降量、垂直度偏差等参数,为运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利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某风机塔架在未来一年内的沉降量,如果预测结果显示沉降量将超过安全阈值,就需要提前制定地基加固等措施,以保障风机的安全运行 。
为了确保风机塔架的安全运行,需要设定合理的安全阈值,当观测数据超过这些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安全阈值的设定是一项严谨而关键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风机塔架的设计标准、运行环境、历史数据以及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以垂直度为例,根据《风力发电机组验收规范》(GB/T 20319 - 2017)等标准规定,风机塔架的倾斜率一般应不超过 2.5‰ ,那么在实际监测中,可以将 2‰作为预警阈值 。当通过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塔架垂直度偏差超过 2‰时,系统立即触发预警机制 。
预警系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发出警报,如声光报警、短信通知、邮件提醒等 。一旦预警信号发出,运维人员能够迅速收到通知,并及时对风机塔架的状态进行评估和处理 。对于轻微的异常情况,如垂直度偏差略超过预警阈值,但仍在安全范围内,可以增加观测频率,密切关注其变化趋势 。同时,对风机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其他异常情况,如振动加剧、发电量波动等 。如果异常情况较为严重,如沉降量过大、垂直度偏差超出安全范围等,应立即停止风机运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通过无损检测、结构分析等手段,确定塔架结构的损坏程度和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方案 。例如,当发现某风机塔架的沉降量超过预警阈值且持续增大时,立即停机,采用地质雷达等设备对地基进行检测,分析沉降原因,然后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注浆加固、增加基础支撑等措施,确保塔架的安全稳定 。
风机塔架垂直度、水平及沉降观测,是保障风机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防线。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观测,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风机塔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问题,如垂直度偏差可能导致的受力不均、水平度异常引发的基础不稳定以及沉降过大带来的结构风险等 。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察觉和处理,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能源供应中断 。
从实际案例中,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观测工作的意义。某风电场风机基础沉降异常,通过沉降观测及时发现,采取加固措施避免了倒塔事故;还有风机垂直度偏差引发故障,依靠垂直度观测得以解决 。这些都表明,精准的观测数据就像医生手中的诊断报告,为风机的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使运维人员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风机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为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保驾护航 。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风机塔架观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智能化、自动化观测将成为主流趋势,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度融合应用于观测领域 。
在传感器方面,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将不断涌现,能够更精准地捕捉风机塔架的微小变化 。例如,光纤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塔架内部的应力应变情况,为评估塔架结构的健康状态提供更全面的数据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实现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运维人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实时获取风机塔架的观测数据,及时掌握其运行状态 。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对海量的观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自动识别数据中的异常模式,实现故障的智能诊断和预测 。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根据历史观测数据和风机运行工况,预测塔架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发出预警,为运维决策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依据 。
无人机巡检技术也将在风机塔架观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人机可以搭载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如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激光雷达等,快速、高效地对风机塔架进行全方位检测 。多架无人机还可以实现协同作业,通过编队飞行和任务分配,提高检测效率和覆盖范围 。同时,结合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技术,无人机巡检获取的数据能够自动进行处理和分析,快速识别塔架表面的裂缝、腐蚀、变形等缺陷,并生成详细的检测报告 。
未来,风机塔架观测技术的发展将使观测工作更加高效、精准、智能,为风电行业的安全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我们期待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为清洁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